而陈光良站在甲板上,望着远处的日本海岸线,心中早已规划好下一步——随着600万吨运力的加入,环球航运将在 1971年前成为首个突破 2000万吨的航运公司,真正实现“称霸海上”的目标,而日本,也将因这场合作,巩固“全球造船中心”的地位。
稍后,陈光良乘坐自家的航班公司——香港航空,回到香港,此时距离春节仅两周的时间。
陈光良一直都认为——做航运是他最简单的事业,倒不是说本身这个事业简单,而是因为做航运最重要的是——周期。
每一个航运低谷时期,倒闭的大型航运公司数不胜数,前世在八十年代,日本航运公司破产比比皆是,2016年时的韩国航运公司.
而陈光良恰恰能把握住未来六十年的航运周期,这就保证他懂得该什么时候减船,什么时候造船等。
当然如果他仅仅是知道周期,也做不到如今的航运事业规模,陈光良从三十年代开始进入航运,他对船舶技术、航行技术等,都是了如指掌。他每年都会考察很多造船厂,一起讨论造船技术、国家造船标准等。
毫不客气的说,假设以后华夏改开,需要发展航运业,请他或环球公司当个‘顾问’,那比国内的一百个工程师、海外的10个资深造船工程师都管用。
日本人恐怕都不知道,陈光良拥有过目不忘和强大的头脑,他们的造船技术很多时候,都被陈光良偷学到。如果不是香港的产业链不足,陈光良都有兴趣开一家造船厂。
每次陈光良去日本工厂考察,日本造船厂也非常的大方,将一些技术参数详细的告知;日积夜累,陈光良将这些资料回去快速整理出来。
很简单,他以后打算扶持华夏的造船业,自然需要很多技术资料。
环球集团大厦。
这座大厦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,位于德辅道中,三十年代中期是平安银行大厦总部。陈光良看了看大厦,准备在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期,进行重建。
刚进办公室不久,陈文博、陈文铭这对堂兄弟联袂走进来,陈光聪随后也走进来。
可以说在环球集团,陈氏家族的力量最大,毕竟陈光良的弟弟和侄子都加入进来,而且都是核心高层。
“你们有什么事情?”
陈文博先说道:“港府鉴于葵涌三个货柜码头已经相当的繁忙,打算准备公开招标葵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