厨房出来,围裙上沾着面粉,眼窝深陷如枯井。她疲惫地挥手:又补习到半夜?智慧星的奥数班白交了三万卢布!老师说阿廖沙潜力大,可潜力能当饭吃吗?隔壁瓦西里家的孩子,才八岁就考进精英预科班她声音陡然拔高,带着歇斯底里的颤音,你看看这成绩单!全班第二十八!二十八啊!好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,他以后怎么办?伏尔加河会给他一条生路吗?
伊万想安慰,喉咙却被堵住。他想起昨天在红十月超市,听见两个老太太议论:我孙子,国立大学毕业,现在在彼尔姆超市理货,月薪三万五卢布,比他爸当年少一半!这世道,读书读到棺材里去吗?超市里,米面油的价格标签在惨白灯光下纹丝不动,像凝固的尸斑。而阿廖沙的潜力投资——那些培优班、补习班、进口练习册——正以惊人的速度吞噬家庭的现金流,回报却如伏尔加河的雾气般消散无踪。人力资本,这个被经济学家挂在嘴边的冰冷术语,此刻正活生生地在他们家的餐桌上被凌迟。伊万摸了摸阿廖沙冰凉的小手,那上面布满铅笔压出的红痕。他忽然意识到,这孩子的童年,已被系统性地了,像被吸管嘬干的酒瓶,只剩下薄脆的玻璃壳。更可怕的是,这种掏空毫无意义——社会不再为这份人力资本支付对等的回报。它只是被榨取、被挥霍,最终归于虚无。
深夜,伊万躺在吱呀作响的旧床上,失眠如毒蛇缠绕。窗外,希望塔的轮廓在月光下泛着惨白的光,像一排巨大的、空洞的牙齿。他想起米哈伊尔·尼古拉耶维奇被裁后发来的最后一条消息:伊万,我决定了。我和柳芭不生了。这一代人赚的钱,连自己都养不活,还生个娃出来看这鬼世道?洪水滔天?管它呢!先把自己这杯酒喝完再说。米哈伊尔曾是热忱的东正教徒,每周日带全家去喀山大教堂做礼拜,如今却把信仰踩在脚底。伊万的心沉了下去。东斯拉夫人的灵魂里,家庭是圣像壁前永不熄灭的长明灯,是伏尔加河般绵延不绝的血脉。可当创造剩余价值已不足以再生产一个新家庭时,这盏灯便摇摇欲坠。他转向叶莲娜,妻子背对着他,肩膀微微耸动。黑暗中,她的低语像冰水渗入骨髓:伊万…我们…也别再生了。阿廖沙已经够累了…我…怕生出来的孩子,连哭都哭不起。信念的基石,正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片片剥落。比房贷断供更致命的,是希望本身的断供。
就在这时,伏尔加河的风突然变了调。它不再呜咽,而是发出一种低沉、粘稠的嗡鸣,像无数根生锈的钢丝在摩擦。伊万猛地坐起,冷汗浸透睡衣。窗外,希望塔的方向,一团浓得化不开的黑暗正在蠕动、膨胀。那不是寻常的夜色——它吞噬光线,连月光落在其上都像石沉大海。黑暗中,隐约浮现出一个轮廓:瘦高、佝偻,穿着破烂的旧式工人制服,但面孔模糊不清,仿佛被浓雾涂抹过。它没有脚,悬浮在半空,周身散发出一种令人作呕的甜腻气息,像腐烂的酒和发霉的货币混合在一起。伊万的血液瞬间冻结。他认得这种气息——那是希望塔售楼处里,售楼小姐递给他咖啡时,从她廉价香水下透出的味道;是公司裁员那天,柳德米拉·彼得罗夫娜指甲油剥落的气味;是阿廖沙深夜写作业时,橡皮擦出的粉末在台灯下飞舞的气息。这鬼影,是人力资本透支的具象化!它被楼市崩盘、被无休止的降本增效、被教育内卷所召唤,从社会的集体绝望中诞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