始至终是独角戏,观众只有他自己。他诧异地回想过去的自己:那个剖析安娜每个眼神的怪人,那个守着不存在的邮箱等消息的疯子,那个在想象里共度余生的痴汉……多么可笑!东斯拉夫人的价值观在此刻显出铁一般的冷酷:生活本就充满苦难,幻想救赎是软弱,直面现实才是坚韧。他的痛苦并非为了让他沉沦,而是上帝(或命运)的鞭子,抽醒他认清——虚构的爱从来都不存在,存在的只有伏尔加河畔这座冰冷的城市,和他必须独自背负的生存重担。
黎明时分,伊万走出公寓。下诺夫哥罗德的天空灰白如旧报纸,伏尔加河冰面反射着惨淡的光。他路过面包店,不再张望队伍前方;走进工厂车间,机油味刺鼻,他拧紧一颗螺丝,再一颗,动作机械而专注。老瓦西里拍他肩膀:“斯米尔诺夫,脸色好多了!昨天还见你跟空气说话呢。”伊万笑了笑,没回答。他知道,安娜的幽灵不会再来——大厦已塌,废墟上只余清醒的荒凉。但市井生活依旧压迫:粮食短缺的广播在厂区回荡,邻居的争吵声穿透墙壁,克格勃的海报贴在电线杆上,警告“警惕思想污染”。讽刺的是,这份清醒比幻想更痛。幻想时,他至少拥有一个温暖的梦;如今梦碎,只剩赤裸裸的生存。然而,东斯拉夫人的灵魂深处,总有一簇不灭的火苗——在萨马拉的田野上,在喀山的教堂里,在伏尔加河解冻的春水中。伊万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。他不再幻想安娜,但开始留意真实的人:给寡妇送半块面包的清洁工,教孩子唱民谣的老兵,甚至扎哈尔烟斗里飘出的青烟。虚构的爱死了,真实的苦难仍在。可或许,正是这苦难,让东斯拉夫人的爱如此深沉——它不诞生于云端的幻梦,而扎根于黑土地的裂缝,在每一次握紧船桨的瞬间,悄然生长。
伊万回到车间,冰冷的螺丝在掌心留下印记。他忽然哼起一支萨马拉老调,沙哑的嗓音混入机器的轰鸣。伏尔加河的冰层下,春水已在暗涌。虚构的幽灵终将消散,但下诺夫哥罗德的市井生活,连同它荒诞的压迫与坚韧的微光,将继续奔流,如同那条永不冻结的母亲河。而伊万·伊万诺维奇·斯米尔诺夫,终于学会在真实中相守相恋,与他自己,与这片苦难而神圣的土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