略,乃至敦煌文献中的“武周时期质典契约”,无不折射着这项制度的深远遗痕。
这种质典契约虽存有弊端,但在古代各方势力混战的年代,却成为当时乐此不疲的政治外交游戏。当陈棱的侄子陈宪到达“梁国”后,沈法兴遂依盟约派遣他的儿子沈纶领数万兵马,与杜伏威和军一处形成联军,前去救援陈棱。由此形成了江淮两大势力罕见的军事联合。
李子通得到沈、杜两军联合救陈的消息后,心中不免有些慌张。他的谋士毛文深献计,可让自己的士兵伪装成沈纶的部队夜袭杜伏威大营,制造“反间计”,具体可称为\"伪旗诈袭\"之际。此计在《孙子兵法·用间篇》中有理论渊源:\"反间者,因其敌间而用之\",而实际操作则如《武经总要》所述:\"遣我锐卒,假敌旌旗,乘夜斫营,使彼自相疑贰\"。
九月廿七夜,李子通帐下谋士毛文深,这位曾在隋将张须陀麾下担任参赞军机的老吏,此刻正捻须观星。其献计时言:\"夫用兵者,诡道也。今沈、杜貌合神离,可遣江南锐卒三千,假沈纶麾帜,夜斫杜营。\"
李子通闻言,将腰间玉带解赐文深,此带乃炀帝御赐江都宫监之物,暗合\"代天行事\"之意。
当夜丑时(凌晨1点),《旧唐书》记载江淮军阀各有特定服色,沈军尚绛,杜军尚玄,李子通令士兵更换沈纶部队的衣甲旗帜。
三千丹阳健儿着沈军绛衣,口衔枚、马蹄裹布,如鬼魅般突入清流杜军大营,利用夜色掩护制造混乱,专烧粮草辎重以激怒杜伏威。故意丢弃带有沈军印记的箭囊、符牌,以制造“沈军袭营”的假象。
杜伏威赤足跃出寝帐,眼见\"沈\"字帅旗在火海中飘摇,他果然中计,怒掷佩刀于地:\"竖子安敢尔!\"
翌日黎明,扬子江畔的沈纶尚未解甲,忽闻帐外杀声震天。杜伏威已派遣\"上募\"死士八百,驾艨艟顺流而下,直扑扬子大营。
至此,沈、杜联军相隔六十里的微妙平衡就此打破,沈纶败走扬子镇,杜伏威撤军回师历阳。
江都城外,李子通亲率五牙战舰二十艘,借晨雾掩护抵近广陵水门。十月初三,江都城破。陈棱乘小舟遁走时,从者不过十骑。
李子通入主江都宫后,立斩拒降的江都丞王世充旧部独孤机,将缴获的隋室龙舟锦帆尽数焚于邗沟。三日后,沈纶残部在茱萸湾遭李子通军队水陆夹击,此战\"浮尸塞江,三日不散\"。
十月十五,李子通于江都宫正殿举行\"吴帝\"继位礼。太史令奏:\"岁在鹑火,宜改元明政。\"
丹阳豪帅乐伯通听说李子通称帝后,率\"山越精兵万二千\"前去投降,李子通非常高兴,说道\"卿率义师,应天顺人,可授光禄大夫...\"乐伯通被\"吴帝\"李子通封任为尚书左仆射的制书。
此刻,距炀帝缢死江都宫仅两年,江淮大地再次响起了\"万岁\"的山呼,只是这声音里,已浸透了新血的腥气。
而在同一片江淮大地上,李唐王朝正以怀柔之策广纳人心,悄然铺就统一之路,\"梁王\"“吴帝”的残梦即将永远封存在毗陵宫阙的断壁残垣之中。
不久,江淮枭雄杜伏威在重重危机中作出改变命运的决定。